查看原文
其他

解码医疗创新的挑战与机遇 | 2022红杉中国CEO峰会精彩回顾(4)

洪杉 红杉汇 2023-04-26

近日,2022年红杉中国投资组合CEO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于杭州圆满收官。峰会以“穿越周期 破局新生”为主题,邀请来自红杉大家庭各行业成员,以及各领域顶尖专家,围绕宏观展望、经济周期、气候变化、双碳、创新医疗、品牌出海等话题,共同开启了一场思想之旅。


在医疗分论坛上,各嘉宾围绕合成生物学、AI药物研发、医保政策、创新医疗器械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接下来,让我们带大家回顾一下大咖们的精彩观点。


数据与智能驱动合成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 

刘陈立

很多人认为,从科学到技术、到产品再到产业应该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但实际上,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平行发展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现在研究合成生物学,就要研究清楚它背后的科学,了解其学科本质。


如果我们用一辆汽车来比作生命,传统的生物学是把汽车拆开,然后研究每一个零件的功能,以及不同零件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自上而下解析的过程。合成生物学恰好是反过来的,它是去重构、改造这些零件,重塑不同零件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工程化重构的过程而生命系统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系统,因此目前公认的合成生物学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缺乏理性设计和高效构建的能力。


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科学家们架构了以“数据+灵感”为驱动的白箱模式,与之对应的还有“数据+智能”驱动的黑箱模式,用以将复杂的高维事件进行降维理解,而二者共同的制约因素是都需要大量的标准化生物数据,由此我们在深圳建设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提供大规模标准化的实验数据。我们还与全球十二国联合成立了国际合成生物设施联盟Global Biofoundry Alliance,目的是统一硬件和软件的国际标准,以期实现各个实验室的数据通用。


在合成生命的道路上,人类一直在不断努力。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小分子,以及由有机物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目前都已经完成,而如何由生物大分子进一步合成生命,则可能是合成生物学的终极挑战。



“让AI流淌进每一款新药”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 

马健

晶泰科技始终是一家以生物和科学驱动作为大的产业方向的公司。关于AI制药以及实验室自动化,过去几年整个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今天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我的分享。


中国生物医药的未来发展

1、过往的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离不开工程师红利,如今红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下降,临界点将很快到来;2、创新药时代(2020-2030年)面临多重困境,需求侧用药需求急剧增加,供给侧创新力、劳动力短缺,研发成本持续攀升,研发效率逐年下降;3、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是数百年来科学界的两大基础范式,当下流行的AI for Science正在催生新的科研范式,成为科学家的新生产工具;4、AI制药早已过了“算法推进分子”的阶段,未来药物研发将迈向自动化+智能化的新模式。

晶泰科技自动化智能化的落地与实践

1、晶泰在AI药物研发过程中遭遇了两个瓶颈,分别是从实验到AI的创新瓶颈、从人工到自动化的过程瓶颈;
2、晶泰集成了很多已有的设备,定制开发了很多自己的硬件,有整套完整的操作和调度的算法,支持多种药物研发的场景,实现7×24小时不间断自动化高效运转,实时监控实验过程,全面保障数据与人员安全;3、晶泰的标准件可以直接购买,代工厂也可以委托生产,实现了设备模块化,可灵活组装,适配各类场景;4、覆盖常用药物合成反应类型,提高全合成效率,提升建库通量,扩大反应条件筛选范围。

自动化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和未来

1、相比工业自动化,药物研发的自动化有其独特的需求,会经历一条不同的发展路径;
2、药物研发自动化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动化阶段,扩大实验能力为目的,第二个阶段是自动化+信息化阶段,数据价值渐显,第三个阶段是自动化+信息化+AI阶段,数据占据C位。
总的来讲,我们正走在数据和智能化、自动化耦合的多轮驱动的发展道路上,晶泰科技从一家基于量子力学的算法公司,发展为复合型的闭环计算与实验平台,希望再过几年,我们能实现更强的数字孪生,为生物体系提供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它的理论模型会极为简单,因为它已经有非常强大的实验和工程技术做保障,这也是晶泰的愿景与使命,让AI流淌进每一款新药,让患者更快地获得有效治疗。



医保政策与医疗医药

高质量发展协同促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于保荣

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后,管理方向出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向增量要效益转为向存量要效益,二是管理权由分散转为集中,三是医保目录由被动购买转为主动购买。


医保局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医保目录调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有四个规律,一是调整趋向常态化,未来每年进行一次;二是调整流程标准化、高效化,医保局的主要努力方向在谈判方法论的进一步完善和谈判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三是谈判准入化,药物经济学方法的重要性凸显,HEOR等药物经济学方法将在医保谈判中扮演降低药价、促进医保控费和提升目录调整工作效率的双重作用;四是支付标准动态化,目录内品种开始支付标准调整,进行谈判降价。目前国内有67%已上市的罕见病的药品纳入了医保体系内,现在对创新药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时期。


当前的医保政策改革都是围绕着医疗医药高质量发展进行的,做到:1)药品费用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腾空间;2)非治疗性药品为治疗性药品腾空间;3)仿制药为创新药腾空间;4)低性价比药品为高价值/高性价比药品腾空间。


从2000年开始,国家医保基金的收入与支出的增长一直在不断增加,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也一直在增加,从经济学基本原理上来讲,医疗与健康服务属于优质商品,越发达的国家在健康上投入越多,我们希望国家把医保资金用得更好,创新药得到更多的医保支持。



创新医疗器械在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


创新医疗器械迎来发展的春天了吗?行业里面说法不一。不少观点认为,随着审批制度的改革、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建立,以及最近国家对于医疗新基建的重视程度增加,医疗器械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

但也有观点认为,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出现,意味着创新器械的市场定价被大幅压缩,还有些创新器械因为价格门槛等原因而不能很快的在临床中被推广使用,所以创新医疗器械还是面对着比较复杂的形势。美东汇成总经理刘子德、艾柯医疗创始人兼CEO吕怡然、元化智能董事会秘书尤源、微光医疗CEO朱锐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分析了创新医疗器械在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

美东汇成总经理

刘子德

受限于现有的专利保护等政策,颠覆式创新可能仍然还处于一个冬天。从医工转换的赛道以及医疗所固有的产业周期来看,颠覆式创新的商业模式注定是一条比较长的路。而从制造端来看,一个创新医疗器械的产生离不开前期的材料研究、磨具研究、结构改变等多个环节,而开模、设备等高昂的投入,也使得不少企业对于真正的创新投入比较谨慎。但没有冬天就孕育不出春天的希望,总体来讲我们还是看好未来创新医疗器械的发展。


从事医疗器械行业需要很长的耐力和匠人匠心的精神,我认为做创新型的医疗器械更应该更多地从治疗效果、从临床角度往下走,不忘初心。在中国做创新其实就像一块盐碱地,我们希望这上面能多一些肥沃的土壤,去把创新医疗器械市场做大。


艾柯医疗创始人兼CEO

吕怡然

关于创新医疗器械的政策,从长远来看无疑是一件好事,但短期之内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例如政策出台之后,作为企业也更希望看到具体执行细则的落地。以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入院为例,医院在实际决策时会综合价格、政策条款、不同部门的要求等多项因素,而不只是考虑“创新”这一单一维度。另外正确理解政策很重要。比如创新审评通道,其实并不意味着审评周期的实质性缩减,而是更多的意味着可以与药监局的器械审评中心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请对方针对一些注册和研发之中的问题进行指导,这个会对企业有很大帮助。


吕怡然也建议,器械企业也应该尽早设立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岗位,更好地研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经济性、可及性、实用性、公平性等要素,如此也可在制定价格的时候更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


元化智能董事会秘书

尤源

创新医疗器械应该说还是在面临着很难得的机遇。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愿意跟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些创新的、探索性的想法,这对我们的研发有非常大的帮助,真正好的产品一定来自于临床。另一方面,随着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在提高,例如对于创伤更小、疗程更短、愈后更好的这类要求,也催化了创新医疗器械的出现。


但创新医疗器械目前占医疗行业整体的比重仍然较小,所以很容易受行业整体变化的影响。作为医疗行业的创业者,其实出发点与行业的其他从业者、行业政策的制定者来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以更低的价格,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从而服务更多的患者。但一项新技术的出现,早期高额的投入不可避免。虽然看起来政策控费和企业诉求之间容易有矛盾,但两者的根本目的其实是一致的,都是希望行业能健康发展,技术能服务患者。需要的是在回收必要成本与服务更多患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对于创新医疗器械来说,这也需要一些磨合的时间。


微光医疗CEO

朱锐

实当前对于创新是不是趋势已经不再有争议,创新一定是现在,也是未来。首先,中国医生群体的学术进步正在催生出来很多高水平的创新,而很多国产企业可以提供相较于外资企业更好的配合度,从而加速了医工融合的创新。其次,最近五到六年,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对于创新企业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


但同时也有诸多挑战需要面临。例如有限的医保资金下,带量采购与控费是一个显著的趋势,这就要求在高质量的前提下,企业还需要追求产品的可及性,要尽量把成本、性价比做好。除此之外,最大的不确定性可能来自于政策,这需要大家一起来做好准备。





推荐阅读




探索未来科技,解密商业机遇 | 2022红杉中国CEO峰会精彩回顾(3)

傅成玉、李俊峰、张岸元共话“双碳”目标 | 2022红杉中国CEO峰会精彩回顾(2)

穿越周期 破局新生 | 2022红杉中国CEO峰会精彩回顾(1)

企业“青春期烦恼”,可用这些招化解 | 红杉Library

面向未来的第一步:企业ESG战略的要点有什么?| 红杉汇内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